近來台灣軟體人才荒議題炒得沸沸揚揚,上至政府,下至企業、新創團隊,都不得不正視這個嚴肅的問題。背負科技之島榮光,又處在產業轉型期的台灣,要如何面對此困境?
「我一個Android工程師找了半年,到現在還是找不到。」一位台灣新創團隊創辦人被問到人才荒這個議題時,劈頭就是這一句,免不了一陣唉聲嘆氣。台灣軟體人才不足,是個鐵錚錚的事實,工程師媒合平台Sudo共同創辦人黃柏淞語氣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好的軟體人才,可能同時有300個職缺在搶他。」軟體工程師職缺與求職者的供需失衡情況,可見一斑。
Google 台灣總經理簡立峰就認為,台灣現在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讓年輕人學會 Coding,因為台灣的硬體產業非常強,所以需要更強的軟體產業。
「台灣軟體人才不足?是!但這其實是一個全球的現象,新加坡、香港、矽谷都一樣。」
主要培育創業家與新創公司人才的學校Alpha Camp創辦人陳治平說。在矽谷,有調查指出,要找到一個工程師至少要花上創辦人800多個小時;11月初,有超過230間英國新創公司聯合聲明,希望英國政府降低技術移民門檻,同樣也是因為英國正面臨人才荒的窘境。
軟體人才荒是全球議題
當每個新舊產業都在喊資訊化、大數據,每間公司都要轉型成網路公司時,軟體工程師的求才市場當然會供需失衡。工程師求職媒合平台Sudo創辦人林宛靜說,這不能只歸咎到教育這一塊,只能歸咎於這個產業變化太快,「現在的產業需求就是遠遠大於出生率、招生人數。」
社交求職網站mit.Jobs創辦人林昶聿,曾在合勤科技擔任產品經理,因此跑遍全球,曾在24個國家工作及生活,他觀察,這就像大航海時代一樣,會掌舵、算經緯度、預測海象的人,就會是那個時代最炙手可熱的人才,
「這是全球產業蓬勃發展的現象,雇主要去習慣這件事。」
要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容易把問題根源溯及到教育體系,畢竟教育是人才輸出最主要的管道。但若把這個議題拉高到全球產業正在急劇轉型的層面來思考,就會發現其實這是各國政府都在面臨的問題。許多大型企業也開始投入或贊助駭客松比賽,希望更早進入學校綁住人才。
雖然這是個全球現象,但每個國家的成因不同。造成台灣軟體人才嚴重不足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許多國外企業及新創,都選擇將研發團隊設立在台灣。
新加坡新創Oddle最近正在台灣建立海外第一支研發團隊,談及為什麼要選擇台灣時,他們一致回答「素質好、配合度高、流動率低、前進大中華市場的跳板」,還有另一個許多新創心照不宣的原因:薪資水準較低。台灣工程師的「高CP值」,讓台灣本地的軟體人才更加炙手可熱。
不過,陳治平認為,這對於台灣來說,既是危機也是轉機。這不僅能讓台灣工程師的薪資水準提高,也能把國外一些做事的方法、企業文化帶進台灣,「就像新陳代謝一樣。」長期以往,台灣的人才素質還能再進一步提升。
產業也要成長,加速學習
那麼,要在短期內因應人才短缺狀況的辦法是什麼?林宛靜指出,建立健全的實習生制度是個能縮減產學落差、培養潛力新秀的管道。林昶聿也建議,團隊可選擇重金聘請一位專業的技術人才,帶領較為資淺的員工,或是採用外包方式,也能暫時舒緩團隊內部人才不足的窘境。
中長期來看,更關鍵的是,在求才生態的每位參與者都必須要改變思維。
林昶聿表示,台灣業主審核人才標準要更多元化、工程師要能夠在社群裡累積自己的價值、教育端必須努力接軌業界、政府對人才流動的政策規範要鬆綁,並且多多支援社群活動、鼓勵民間的教學培訓平台。像是去年在歐洲最大創業活動Slush挺進四強的線上程式教學平台「Codementor」,或是Alpha Camp、Sudo,都是看好未來軟體人才需求而誕生的新創公司。
雖然人才荒的現象,不能一股腦咎責到教育體系,不過林宛靜認為,這個問題的終極解法也是在教育。她說,其實重要的不是產業缺什麼人才,而是我們的教育體系是否能孕育出快速適應產業變動,隨時跟著產業需求調整自身專業的人才;我們教出來的人才,能不能獨立思考、解決問題、不斷更新自我、保持學習熱忱?
「其實最核心的是台灣的產業也要成長,加速學習。」陳治平語重心長地表示,台灣企業的學習速度不夠快,心態保守、不夠開放,「只談人才,不談產業狀況也沒辦法。這就像要把一個好人留住,房子要先蓋好。」也許我們要回答的,不只是如何把這場全球人才搶奪戰打好,而是身為核心戰場的台灣,要怎麼成為環境更好、更健康的戰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