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衣商業模式成形,跨領域大廠搶量產
想像一下,當我們覺得冷,按壓衣服上的鈕扣就能直接升溫。在戶外和三五好友們騎腳踏車或慢跑時,還能透過衣服的LED光線,搭配音樂節奏和韻律活動,變化做出不同的閃爍頻率,並分享到社群網站。此外,還可一面測量自己的生理數據做健康分析及預測,甚至給家中的長者做為平時的居家照護。
這些結合紡織、醫療與電子產品設計的智慧衣著(smart clothing)近年來逐漸成為顯學,其實早在10幾年前就已經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商業模式與成熟應用卻是伴隨著行動世代來臨,才變得更加蓬勃。
IT大廠英特爾(Intel)去年的IDF開發者論壇上,人類學家貝兒(Genevieve Bell)特別闡述對「行動化」(mobility)的未來願景,「我們將行動概念延伸,認為行動化科技是用來延伸人類的身體和所及之處。」
貝兒首度展示由英特爾與位於德國柏林的Fraunhofer可靠性及微整合研究院開發的智慧衣,採用英特爾晶片,做成給自行車選手穿的外套,裡面含有可伸展的電路板,並編織到布料裡,當自行車手剎車時,智慧衣就會發出明亮的紅光。此外,這件智慧衣還能輔助身體的不足之處,不論白天或夜間,讓其他車手更容易看到自己。
新創公司與大廠積極投入
今年美國消費電子展(CES)首度設立穿戴科技裝置專區,但其中最特別的反而不是戴在手上的東西,而是用穿的!相較於許多公司的發表仍聚焦於手環、手錶或腳環,來自法國、成立於2008年的Cityzen Sciences新創公司,甫於CES推出智慧衣就一舉拿下創新大獎,且在數位健康高峰會上大放異彩。
Cityzen Sciences所研發的智慧衣,透過內嵌在衣物布料上的感應器,除了可偵測穿衣者體溫、心跳、動作和地理位置,更厲害的是,還能將資訊即時傳到智慧型手機中,讓手機內的應用程式,依據收集到的資訊成立時間軸,警示使用者潛在的身體問題。
Cityzen Sciences國際市場經理勒未隆(Gilbert Reveillon)說:「這種材質可以做成任何一種服飾形式,像手套、襯衫、褲子,什麼都可以。」此外,其搭配的應用程式App還可顯示穿衣者是否疲累或是壓力過大,甚至可以預告是否會心臟病發作。
勒未隆指出,「人們無法避免心臟病發作,但一定可以在發作前幾小時或是前幾天就預知。」其中,甚至運用了自家開發的雲端預測分析平台與大數據的技術(Cityzen Data),而Cityzen Sciences已預告今年底就會量產這款智慧衣。
數位健康資訊分析大廠Everyday Health營運長斯拉溫(Paul Slavin)在頒予獎項給Cityzen Sciences時也驚訝地表示:「這真的就像科幻小說一樣。」
無獨有偶,國際大廠也瞄準智慧衣市場的潛力商機,開始在重量級的電子和通訊會展上嶄露頭角,亮出自家的秘密武器。例如2月份的西班牙世界通訊大會上(MWC),包括西班牙廠商Nuubo、日本東麗工業皆推出穿戴式智慧織品解決方案與智慧背心。
來自西班牙的Nuubo為無線醫材裝置廠,主要是開發簡單、非侵入式的無線穿戴系統做為心臟疾病預防及復健用,這次則運用導電纖維結合感測器,進行心臟即時監控,並與醫院及足球隊合作,也和西班牙電信商發展E-Health計畫。
再來看看日本紡織纖維廠商東麗工業(Toray),這幾年開始將業務觸角跨足塑料、醫療、資通訊和複合材料業,看好的就是新一波的整合力商機。舉例來說,東麗工業在奈米纖維布上塗導電聚合物,結合感測晶片和織品技術,與電信商NTT DoCoMo的健康管理App結合,做數據分析記錄,包括運動衣、睡衣、帽子和圍巾在今年底都會上市。
潛力來自貼近生活需求
各家公司摩拳擦掌進攻智慧衣市場不是沒有原因,因為這是興起的穿戴科技領域中,另一個最值得關注的區塊。觀微科技執行長陳正然認為,「生活中的各種東西只要介接到網路就會變得不一樣,而衣著服飾貼近人們生活所需,很有發展潛力。」
根據資策會MIC的預估,穿戴式裝置科技(Wearable Technology)產值將從2014年的31億美元成長到2018年的341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81.9%。美國市場研究公司IHS預估,2014年全球智慧衣的營業額達5.86億美元,較2011年成長34.5%。
各方人馬看好此新商機,目前全世界擁有最多智慧衣著專利的為荷蘭大廠飛利浦(Philips),韓國官方也宣布未來5年內,要搶到全球至少8成智慧衣著設計代工的訂單。回到台灣,本土紡織業其實早就意識到夕陽產業終將面臨轉型或是加值化的策略,於是開始試圖整合傳產、高科技和醫療電子。
「10幾年前紡織業就開始在進行革命,應用在娛樂和照護方面,這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紡織綜合研究所組長沈乾龍說。
早在2002年,紡織綜合研究所就看準未來服飾的進化,先導入一連串的科專計畫研究。本身就是念自動控制和醫學工程的沈乾龍表示,「那時候初步的構想,是希望可以隨時幫嬰幼兒量測體溫,後來則與工研院共同研發出光電紡織品,將LED元件融合在布料裡,並已技轉給國內許多業者,現階段則正在開發心律運動衣。」
台廠應加速跨領域結盟
現在大家都在看,台灣還有什麼產業在未來有成長的機會?根據經濟部工業局的調查,現今台灣是全球第六大紡織品輸出國,2013年產值約達新台幣4,600億元,而未來的智慧衣有沒有機會再帶動新一波台灣產業的轉型和挖掘出新商機?
沈乾龍觀察,國外如歐盟很早便有資源整合ICT業者與傳統紡織業的計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也從特殊材料研究出發。中國更直接由工信部和科學研究院主導產業的整合和投入,「國外快速整合能力很快,專利布局也越來越多,台灣應該要趕緊加快腳步才行。」
工研院IEK產經中心分析師葉恆芬說,配戴式的穿戴產品其實市面上已經很多,反倒是衣著類產品有越多廠商藉由異業整合,推出更微妙的設計來投石問路。
她表示,「衣著和生物電子類型的穿戴產品需整合不同產業本質,產品設計上也較為複雜,技術與商業模式門檻較高,但利潤較配戴式佳。」
值得注意的是,接下來這些產業面臨的挑戰在於,「台灣醫材、紡織與ICT產業能不能思考做優勢互補,強強結合,做跨領域人材的培養,發展出更多典範案例?」葉恆芬說。
陳正然也表示,對紡織業者來說,通常裹足不前,研發過程卡住的原因,就是生理訊號和偵測不易取得,而這時便需要藉助不同產業知識的力量。不過,他也指出,「未來這塊產業,由服飾廠主導整個生態系統轉趨成熟的可能性較大,這將會是國內成衣廠未來的新機會。」(本文摘自2014年5月號《數位時代》「滑世代的影音行銷術」,更多內容請參閱本期《數位時代》,全國7-11、誠品等各大書店熱賣中。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40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