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毒「戴奧辛」(Dioxins)是燃燒獲製造含氯物質時,所產生的無色無味高毒性的脂溶性化學物質,在1997年即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確定致癌物,人體暴露戴奧辛類化合物途徑超過95%來自食物。
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接受衛福部食藥署委託,21日公布2004年到2012年於傳統超市、超級市場中抽驗的國內食物含有戴奧辛的調查,台灣人暴露於戴奧辛最多的食物,以魚類、水產類為最大宗,其次為其他蛋白質類、家畜類、五穀根莖類,以上四類佔總曝露量的80%以上。
中時報導,從時間趨勢分析,台灣的肉類、乳類、蛋類以及蔬菜等食物中戴奧辛類化合物,其毒性當量(Toxic equivalency)濃度呈顯著下降趨勢,與世界趨勢一致。根據環保署統計,國內2004年的戴奧辛排放量為300公克,2014年已降至44公克,但台灣的穀物、水果和油脂中戴奧辛類化合物(包括多氯戴奧辛、多氯呋喃以及戴奧辛類多氯聯苯)的毒性當量濃度,反而和世界各國報告相反,呈持平甚至些微上升。
蘋果報導,研究團隊推斷,一為該類型產品主要種植於中、南部,同時也是鋼鐵業的集散地,故會就近受到排放的戴奧辛類化合物廢氣影響;另一原因有可能是因蔬菜水果、油脂大多仰賴國外輸入,尤其是東南亞等國家,深海洄游的大型魚類也不受地域限制,因此無法反映出來。九大類食品中以蟹類1.243皮克,與大型海水魚類的0.6皮克殘留量為最高。
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說,魚類、水產類對於人類暴露量佔的百分比最高,且每個年齡層都是最多的。乳品類則是對6到18歲的年輕族群貢獻度最高。他認為主要是家長希望孩子長高,督促喝牛奶導致。牛奶會出現戴奧辛,主要是受到空氣品質影響,工廠排放的廢氣、其他產業的落塵,都可能污染乳牛所吃的草,牛奶中戴奧辛的濃度也是環境的指標之一。
聯合報導,大型深海魚類以鯊魚、旗魚、黑鮪魚、鱈魚、土魠魚的戴奧辛累積量最高。他以黑鮪魚為例,國內曾驗出最高每公克含4皮克戴奧辛,建議一周不要吃超過120克、約6片生魚片的量。孕婦則建議最好不要吃,若真的要吃,最多一個月吃一次,同樣也是量愈少愈好,因已有研究顯示戴奧辛會傷害胎兒。不過,魚類的長度若是低於30公分建議可以天天吃,他解釋,30公分以下的魚類,生長期較短,受到戴奧辛的污染也較小,加上吃魚有助於防堵心血管疾病,因此,最好是吃小魚、少吃大魚。
李俊璋說,台灣南部的戴奧辛來源主要來自高雄,但是高雄的農業生產量較少、雲嘉南是台灣農業生產的主要區域,成大環境微量毒物中心目前也接受農委會委託,將針對高戴奧辛來源的周圍農地進行調查。
ETtoday報導,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戴奧辛的半衰期為7年,短期高劑量暴露可能會造成皮膚病變、肝功能異常;長期低劑量暴露,也會引起惡性腫瘤、免疫力異常,甚至有流產、生出畸形胎等風險。國人吃入的戴奧辛類化合物暴露劑量,每天每公斤約0.35皮克,遠低於WHO建議的1~4皮克。只要做到不偏食分散風險,民眾戴奧辛含量不會有超標問題。
NOWnews報導,戴奧辛類化合物為脂溶性化學物質,專家建議,民眾應避免大量食用含高動物油脂食物,並減少大量攝取大型掠食性魚類及其內臟等戴奧辛化合物含量較高的食物;食用肉類時去除肥肉、不吃內臟;選購鮮乳時,盡量以低脂鮮乳為主;並且多攝取豆腐、豆類食品等植物性蛋白,和蔬菜、水果、穀物等食物,食用蔬菜、水果前充分洗淨。
本文轉載自: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315798/
留言列表